历史发展
形成
先秦时期
点翠自古就代表了高贵,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,在《禽经》中曾说翠鸟“其羽值千金”。这时把翠羽用作装饰。 “买椟还珠”故事中的盒子,就是用来翠羽来装饰。 曹植在《洛神赋》里也提到了翠羽:或采明珠,或拾翠羽。
发展
唐朝
唐代诗人李峤有诗云“罗裙玉佩当轩出,点翠施红竞春日”可以看出在当时,点翠饰品已是一种发展成熟且颇为流行的女性装饰了。 在《新唐书·五行治》中,说安乐公主有一条百鸟羽毛做的裙子,“正看为一色,旁看为一色,日中为一色,影中为一色”。
停滞
宋朝
宋朝宫廷坚持禁奢靡浪费,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传统中的仁爱思想,“惠养万物”的主政思想在宋朝一以贯之。宋朝禁铺翠:颁行“禁铺翠”令。宋高宗还提出以“药玉叶漆金纸代充”的方法,这种以琉璃制品仿点翠的做法,可以说是现代以烧蓝、点绸等技术手段代替点翠的实践先驱,也可看出其禁铺翠之心可谓坚决。
鼎盛
明清
到了明清,点翠迎来了鼎盛的时期。 明朝孝靖皇后的凤冠,就是代表性的文物之一。工匠用尽一切手段,把各种色彩丰富的材料镶嵌到首饰上,这种情况下,翠羽必然成为珍稀材料。 翠羽的蓝色和金银完美结合,色彩动人明媚,在当时突破了传统首饰工艺的极限。 清宫中内务府还专门设立了“皮库”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,而“银库”专门设有“点翠匠”3名,专门承造“翠活计”。
没落
近代
辛亥革命后,随着战乱,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巨变,使得传统服饰发生的重大改变。点翠首饰及工艺品需求锐减,1933年中国最后一家翠鸟工厂关闭,点翠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,流传了2000多年的点翠失传了,成为了千古绝唱。
创新
现代
由于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,生产的点翠首饰,均以采用代用品。现代工匠们为传承该技艺,将雀羽等羽毛通过烧蓝、染色等工艺等代替翠鸟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