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翠传承
点翠现状

尽管点翠工艺曾一度濒临失传,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,点翠工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。2014年,“北京点翠”入选非遗名录,标志着点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并且近年来,随着《甄嬛传》《延禧攻略》《如懿传》等清宫剧的热播,点翠工艺品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。这些作品中的点翠头饰等元素,让观众对这项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欣赏,点翠工艺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。从高端定制到文化旅游,从艺术品投资到日常佩饰,点翠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。
同时,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,点翠的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。
尽管如此,点翠的的传承也面临者重大挑战。
点翠的传承与挑战
尽管点翠工艺在市场需求和技艺传承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,但仍面临一些挑战。例如,如何平衡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、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。并且由于点翠曾涉及到使用濒危动物的羽毛,这给工艺的传承带来了道德和法律上的重大挑战。
如今,所有点翠工艺品的生产都必须遵循相关的保护法规。其次传统的点翠工艺所需的翠鸟羽毛难以获得,这迫使手工艺人寻找替代材料,同时保持点翠饰品独特的美观。而且点翠工艺复杂且学习难度大,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。找到并培养有兴趣、有毅力的接班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然而,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增加,点翠工艺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。总的来说,点翠工艺作为一种深具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非遗技艺,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。通过技艺、材料的创新以及市场的拓展,点翠工艺有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。

点翠非遗传承人物
李 靖
李靖是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,一位“90后”。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是由白义臣于天津创始,主要以修复为主,修复时所需的翠羽大部分取自点翠残件上的羽毛。历经五代传承,至今已经走过了160余年的历史。李靖说“白氏点翠是家传手艺,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。我的姥姥白克纯是白氏点翠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,姥姥把手艺传给妈妈,妈妈又传给了我。”
由于翠羽原料的稀缺性及环保要求,目前点翠制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。有人用染色鹅毛或丝绸代替,仿制点翠。而李靖则琢磨出自己独到的做法。在修复“老翠”首饰时,他选择从其他的老点翠首饰上揭取翠羽片。既契合了古董首饰古色古香的年代感,又保持了同一件首饰上翠羽品种的一致性。而在打造原创点翠作品时,他选择非危级别的鸟类“白胸翡翠”的羽毛做翠羽原料。他的做法,使“白氏点翠”能够原汁原味地将点翠技艺传承至今。
肖玉妹
肖玉妹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肖氏点翠”的第三代传承人。肖氏点翠是先将金、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,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边缘焊成槽,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后,再将翠鸟羽毛巧妙地粘在金属底托上,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。肖家的点翠手艺曾经名满京城。1960年,肖玉妹的爷爷肖志峰曾主持修复了明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,1986年,父亲肖广春又为长城工艺美术品厂复制了两顶明万历凤冠,他同时还是北京市的非遗传承人。
三十岁以前,肖玉妹在民政局专注残疾人服务工作,直到2013年,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父亲需要有位“徒弟”,她才辞了职,静下心来学习这家传的手艺。现在,为一项承受争议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正名,还不是肖玉妹的全部愿望,她希望制作一顶真正的凤冠,以此向大家展示完整的点翠工艺,让点翠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。这是作为这项非遗项目第三代传人所相信的新机会,也是传承者的决心。
左书侨
左书侨是“侨色”工作室的创始人,出身点翠世家的他,是渝派点翠和花丝镶嵌技艺的主要传承人。他成功复活绝学,让点翠和花丝镶嵌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。
左书侨曾祖父那一代曾从事点翠手艺,加上左书侨从小学习京剧,传统文化根植心中。有一次,他参观故宫时,偶然看到定陵出土的两顶点翠工艺的凤冠,从此对点翠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但自曾祖父之后,家中的点翠手艺几乎处于失传的状态,他无从学习。后来,他看到一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昌义的报道,于是左书侨辗转找到李昌义,提出了拜师学艺的想法,历经波折,左书侨终于成了李昌义的关门弟子。
但是,点翠的很多技法早已失传,左书侨仅凭自己和师傅的记忆,慢慢摸索,不断试验,第一年,便有无数的银器报废。现在的技术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日夜,从羽毛的处理方法到胶水的提炼,成堆的材料不能用,经历了无数次失败。但是无论多难,不成功便成仁。这么多年走来,这一道道工序,左书侨一点点攻克。无论是羽毛的处理还是胶水的创新提炼。终于,他做出了近乎失传的清代凤钿,后宫至高无上的礼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