翠羽华光

分享中国传统点翠之美

点翠(中国传统首饰加工工艺)一般指点翠工艺。

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,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,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,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。

点翠工艺,是一项产生自汉代的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。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,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。

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,光泽感好,色彩艳丽,而且永不褪色。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,雍正,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。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,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。

中华民族的古典之美查看全部

【金嵌珠宝点翠盘长式耳环】

清,一对,高2.6厘米,宽2厘米。

耳环通体铜镀金质,半环状,环面上嵌满缉米珠,开合处有弹簧衔接金钩。半环的一端为双层盘肠结,下层点翠,上层嵌珊瑚米珠,正中嵌大东珠一颗。此耳环是江南苏州织造向宫内进贡的。

【金嵌珠宝点翠盘长式耳环】

清,一对,高2.6厘米,宽2厘米。

头花用银镀金材质做底托,其上镶嵌点翠,用玉石做成海棠花形装饰。这件点翠海棠花纹头花即用翠蓝色鸟羽粘贴而成,与白色玉石制成的海棠花交相衬托,于朴素中凸显高雅,于寻常中别具韵味,应是清代宫廷后妃喜爱的一款头饰。

【点翠嵌珠宝五凤钿】

清,高14厘米,宽30厘米。

钿以铁丝、纸板为架,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,表层全部点翠。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,上嵌珍珠、宝石,口衔珍珠、宝石流苏。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,为银镀金质,口衔珍珠、珊瑚、绿松石、青金石、红蓝宝石等贯穿的流苏。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。

【彩漆边座嵌点翠万花献瑞图屏风】

清,高174厘米,宽390厘米。

屏由十二扇组成,下承八字形底座。屏框黑漆地,以点翠镶嵌手法装饰十余种不同花卉,合为“万花献瑞”图。屏心黑色沙地,以点翠技法镶嵌各种花卉。每扇屏框内镶透明平板玻璃。裙板饰蘷纹端角,中间为描金折枝花卉。围屏周边以金漆彩绘的边牙及屏帽作装饰。

点翠的发展历程宛如一条蜿蜒流淌的文化长河查看全部

形成

先秦时期

点翠自古就代表了高贵,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,在《禽经》中曾说翠鸟“其羽值千金”。这时把翠羽用作装饰。

发展

唐朝

唐代诗人李峤有诗云“罗裙玉佩当轩出,点翠施红竞春日”可以看出在当时,点翠饰品已是一种发展成熟且颇为流行的女性装饰了。

停滞

宋朝

宋朝宫廷坚持禁奢靡浪费,这是儒家传统中的仁爱思想,“惠养万物”的主政思想在宋朝一以贯之。宋朝禁铺翠:颁行“禁铺翠”令

鼎盛

明清

到了明清,点翠迎来了鼎盛的时期。 明朝孝靖皇后的凤冠,就是代表性的文物之一。清宫中内务府还专门设立了“皮库”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。

让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与绽放 查看全部

李靖

李靖是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,一位“90后”。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主要以修复为主,修复时所需的翠羽大部分取自点翠残件上的羽毛,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,是由白义臣于天津创始,传承发展并自成一派。历经五代传承,至今已经走过了160余年的历史。“白氏点翠是家传手艺,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。我的姥姥白克纯是白氏点翠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,姥姥把手艺传给妈妈,妈妈又传给了我。”

肖玉妹

肖玉妹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肖氏点翠”的第三代传承人。肖氏点翠是先将金、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,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边缘焊成槽,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后,再将翠鸟羽毛巧妙地粘在金属底托上,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。 肖家的点翠手艺曾经名满京城。三十岁以前,肖玉妹在民政局专注残疾人服务工作,直到2013年,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父亲需要有位“徒弟”,她才辞了职,静下心来学习这家传的手艺。